当前位置: ag娱乐平台官方网站-ag旗舰厅官方网站 > 讲师博客 > 讲师博文
蒋小华:时代呼唤新工匠
时间:2020-12-02 作者:蒋小华
有“诗豪”之称唐代文学家刘禹锡,面对友人白居易对其遭遇进行赠诗,感慨万千。觉得此番回来恍如隔世,觉得人事全非,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,但是“沉舟”、“病树”是常有的事。沉船事件发生后,无数帆船仍然浩浩荡荡;这里的树木枯败了,那边的树林还十分茂盛。借“沉舟”、“病树”感叹自己屡遭贬谪、老病侵袭,以致无所作为。用“千帆过”、“万木春”来表达他对天下间仍有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而深感欣慰。
如今,这句诗暗示社会的发展,多指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,要我们的心中永远留住这春天的美景,念念向善、念念向生!既然新生事物会源源不断,我们就需要不断推陈出新,方能迎接世界的变化与挑战。
不到30年的信息时代所产生的新知识,远远超过百年的电气时代、300年的工业时代、1.2万年的农业时代。所以,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,是比竞争对手学得更快——学习速度必须大于或等于变化的速度,学习力必须大于或等于竞争对手。
弘扬工匠精神,也不例外。目前,有关工匠精神方面的书籍越来越多,而多数书籍比较倾向“传承”和“坚守”的层面,所介绍的大多数是传统手艺人及传统工匠精神的内涵。即使是工匠精神保留较好的日本,也在讲述传统匠人。新的时代,工匠精神应该有新的内涵,毕竟时空背景不同了。
先说一说2016年的文艺电影《百鸟朝凤》吧。
剧情讲述上世纪八十年代,主人公被父亲送到焦三爷处学唢呐,几经磨练,从焦三爷手上接过传承的担子,却遭遇了洋乐队的冲击、人们不再重视和尊敬、各师兄另谋高就、游家班难以为继的处境,而焦老爷子也在吐血吹完最后一曲《百鸟朝凤》后离开了人世。
唢呐是中国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,也是中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。《百鸟朝凤》是最具特色的唢呐文化代表作。村庄上的人办婚丧嫁娶时,就得请唢呐匠来,滴滴答答地吹上一阵。白事上,一般人请四台,钱多点就请八台,最厉害的才能吹《百鸟朝凤》。但不是有钱就能请到,还得逝世的人德高望重才可以。因此对于很多人来说,可能一辈子仅有一次机会听《百鸟朝凤》。
农村长大的我,小的时候常常听到唢呐“滴滴答答”。虽然羡慕那些会吹吹打打的师傅,但要说学还真没有想过。即使有这样的念头,恐怕父母也不会赞成。其实,不只是唢呐匠,还有像鞋匠、篾匠、铁匠、瓦匠都已渐渐少去,绝技成了“绝迹”。
比电影中剧情更悲情的是,该片的义务宣发方负责人方励在上映一周后,用下跪、磕头的极端方式在某直播平台,恳求全国院线的经理为《百鸟朝凤》增加排片。这一跪让票房上涨了近10倍。下跪之前,一周的累计票房才360万,下跪事件的第六天,《百鸟朝凤》累计票房达到3807万,可是相比《小时代》之类的商业片票房仍然少得可怜。
我并不是要反对方励的行为,相反,他令我感动,毕竟是义务宣传。但这个事情让我不得不思考:为什么像唢呐匠这样的传统工匠走向了没落?
有人说,工业化大生产模式取代了手工作坊的模式,应该对类似的“淘汰”习以为常。而我认为,问题出在没有与时俱进,没有踩准时代的节拍。假如像焦三爷这样的唢呐匠,不仅传承祖师爷的绝活,且对乐器、曲谱等进行改进,即便是遭遇洋乐器的冲击,懂得学其所长,避其所短,能够创新求变,不至于会沦落到消失的困境。
不只是焦三爷这样的唢呐匠,还有博物馆陈列的各类手工艺品,他们虽然经过精雕细琢而浑然天成,在外观上精美的很,但是,其实用性却饱受质疑。
相对传统的工艺品,当前已产生了许多替代品,易于操作,制作成本低,还能规模化生产。传统工艺品若及时调整与更新,在产品设计和制作工艺上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,尽量满足现代人的需求,就不会沦落消失殆尽的地步。所以,一味地传承和固守传统的“精益”已不合时宜了。
除了唢呐匠这样的民间艺人,还有引以为傲的“中华老字号”也遭遇了同等的命运。
“中华老字号”共有2000余家,原本是一道亮丽的商贸景观和传统文化现象,如今仍能正常营业的仅为30%,约150个活得还不错,只有10来个称得上活的很好。这是为什么呢?先看看被收进毛主席语录的王麻子剪刀——毛主席说,王麻子、东来顺、全聚德要永远保存下去。
当年,王麻子剪刀以质量好、服务佳而远近闻名,赢得了美誉。不同地区的人们都慕名争相选购北京“王麻子”,在长江以北地区几乎家喻户晓。经过几百年的发展,王麻子刀剪更是名扬四海。谁曾想到,2003年初这个始创于1651年,有352年历史的王麻子剪刀厂宣布破产。原因是“王麻子”在经营中没有能紧跟市场的变化,巩固住自己的品牌,产品创新跟不上,盲目地进行品牌延伸。
客观来说,王麻子剪刀能够存活352年,“工匠精神”应该为其立下了汗马功劳。例如,王麻子创牌伊始就将品质作为立身之本,为保证质量,掌柜的(相当于总经理)要亲自选货,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质量监测体系:“三看”、“两试”,坚持执行验收。而让其马失前蹄的应该是对市场与用户了解不够,创新力不足,品牌意识不强,特别是盲目进行品牌延伸。
“北有王麻子,南有张小泉”。创建于1663年的张小泉剪刀现在的发展相对还可以,但与创建于1731年的德国双立人存在较大差距,其菜刀价格是双立人价格的1/20,销量和市场占有率的差距更大。为什么呢?因为张小泉亦步亦趋地走在先人开拓的路上,材料不变,工序不变,款式不变;而双立人百般求变,技术不断更新迭代,生产工艺全面创新,款式种类更是层出不穷。
医药行业过去以同仁堂的名字最为响亮,它创建于1669年(清康熙八年),自1723年开始供奉御药,历经八代皇帝188年。在300多年的风雨历程中,历代同仁堂人始终恪守“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,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”的古训,以“修合无人见,存心有天知”的自律要求,造就了制药过程中兢兢业业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。
过去,同仁堂的发展当然可圈可点,其严守古训的做法值得称赞。然而,目前行业中发展最好的老字号当属云南白药。它于1902年由云南名医曲焕章创制,独家掌握其配方并秘密配制,其配方、工艺列入国家绝密。从10多年前开始,在王明辉的带领下云南白药推动各项改革,先后从散剂开发出胶囊剂、酊剂、硬膏剂、气雾剂、创可贴等新品类,甚至还进入牙膏、洗发剂等领域,成为老字号企业中第一家年销售额突破百亿的公司。如果固守曲焕章的小瓶模式,云南白药恐怕迄今还是一家小作坊而已。
德国双立人、云南白药是我们学习和推崇的新工匠。而光是传承,不创新,不与时俱进的传统工匠不值得推崇,这不是我们要倡导的工匠精神。传统工匠走向没落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处理好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,他们在盲目固守用户不需要的东西。那些没有获得用户青睐的“精益”,不是真正的工匠精神。新工匠追求精益的基本内涵不变,但外在形式要与时俱进,百般求变,包括款式种类、工艺结构和作业流程都要进行全面创新。
当工匠精神进入政府工作报告,成为一个“热词”后,大众对于工匠精神的追捧将会持续很长时间,会有相当一批企业认为“复古式的精益”就是工匠精神,这是一个误区。我们要以“焦三爷”此类民间艺人和王麻子此类老字号企业为鉴,与时俱进,准确判断用户的需求,不断推陈出新。要坚决反对“复古式的精益”,以弘扬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工匠精神。只有如此,才能让工匠精神在中国大放异彩,充分发挥工匠精神的价值。
如此看来,光传承“复古式”的工匠精神远远不够!要深入探究,了解当前环境对工匠发展的影响很有必要。
|
上一篇 :
下一篇 : 蒋小华:“工匠精神”必须是创造之人